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古代科举制度流程图)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 一、童试 童试一共包括三场:县试、府试、院试。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由县官主持通过才能…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

一、童试

童试一共包括三场:县试、府试、院试。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由县官主持通过才能取得府试资格。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内进行,由知府主持。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通过县试和府试之后,会获得一个身份—童生,有了童生的身份之后就可以参加院试。院试也叫章试,童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中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

二、解试

解试又称乡贡、乡试,因为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解试在各省省城举行,秀才均可参加,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解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考中的举人获得选官的资格,凡考中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三、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大多在二、三月份举行,故又叫春闱,举办部门为礼部,所以又叫礼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

四、殿试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由武则天创立,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考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封建科举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它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到唐朝逐步完善,经宋、元、明而定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历经1300年之久。

科举制度鼎盛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从哪朝开始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兴盛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哪些科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

科举制度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封建科举制度逐级考试的顺序

1、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科举制度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改变世人重科举轻学堂的趋向,录取标准从人文型知识分子向技术型、管理型知识分子转变。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2、对晚清的影响;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解决读书人生计出路问题。

3、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 。

科举制度对唐朝有什么影响

1、科举制度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2、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3、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5、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是哪个皇帝建立的

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杨坚建立的。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