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孔子拜师项橐的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全文)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尽兴观赏。

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时,见前边大道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7岁的项橐(音tuó)。子路见状,停车呵斥,小孩还是不动。

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

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人教版孔子拜师课文原文?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课文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孔子拜师一课写路途遥远的词是

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

“相距上千里”,表明孔子拜师路途之遥远;

“风餐露宿”,表明拜师途中生活艰苦;

“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孔子拜师风餐露宿什么意思

餐,吃饭。露,露天。宿,住宿、过夜。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风餐露宿,在大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亦作“餐风露宿”。

在《孔子拜师》文中,风餐露宿指孔子拜师很有诚意,意指求学的艰辛不易。表现出了孔子学习求教的认真态度,不怕吃苦、不怕累,尊师重道。

孔子拜师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拜师》,作为中华民间经典故事会系列丛书之一的本书收集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口传作品,这里主要是指人物传说,共计37篇。阅读民间故事,可以滋润你枯燥的日常生活,愉悦你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可以充实你的民间知识。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孔子拜师向老子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据陈鼓应先生考证,孔子至少有两次问老子。第一次,《礼记·曾子问》记载,年轻的孔子和中年的老子相遇,这次问的是礼,一些琐事礼仪。第二次,《史记》《庄子》等记载,中年的孔子和老年的老子相遇,这次请教的是一些深奥的道理。

孔子拜师一不耻下问的意思

意思就是不耻下问。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找老师学习、问问题,就表达了放下身份地位虚心学习求教的意思。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孔子拜师的故事说一下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孔子拜师第一自然段总写什么

主要写孔子决意拜师。

原文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孔子在拜师过程中使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是什么

  • 孔子在拜师过程中使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是什么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什么?

  • 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x3000;&x3000;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x3000;&x3000;想想自己,感到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x3000;&x3000;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法互瘁就诓脚搭协但茅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