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生物本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似乎没太多空间可供讨论,它仿佛是某条必经的山堑,大多数人都难以绕道而行。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生育却勾联了太多问题,《生死场》中女性与生育的殊死搏斗,《蛙》中共和国六十年的生育之痛等,都为我们揭示了围绕着生育,性别、国族、代际、城乡甚至环保等问题的缠绕,且这些缠绕并未因社会的发展而得以厘清,反成愈发纠结之像:现代医学技术似乎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女性生产的鬼门关性质,种种相关问题近年才逐步进入讨论的视野;生育政策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则更加复杂,提高生育率与人口负重、资源匮乏的矛盾,个体生育意愿与宏观政策的冲突,当代生活与传统观念的落差……在世界人口日这一天,让我们对这些复杂却又切身的问题,展开一场小小的讨论吧。
潘旭科:
作为80后的尾巴,小时候常见到农村房屋的墙上刷着“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的宣传语,那正是计划生育抓得最紧的一段时间,不少人为了生二胎而东躲西藏甚至放弃公职,那时的人不会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人权”,而只是一项基本国策。然而这句话在三十年后成了世界人口日的宣传主题,“计划生育”一词的意义也从“只能生一胎”变成了“父母有自由、负责任地决定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
近年来,有关计划生育的宣传语语气温和了许多,诸如“共建生育文明,共享美好生活”,“人口流动健康同行,计划生育倡导文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等,“计划生育”被纳入到“现代文明”之中,个体的生育、成长也早已被纳入以“文明”为名的生命政治网络中,但“文明”的内涵是如此晦暗不明且灵活多变,个体对于“文明”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部分农村人对于“生男孩”的坚持有他们自己的道理:长期以来,农村需要男性作为劳动力,男性是父母财产的继承者也是养老责任的承担者。具体的经济与伦理处境建构而成的坚固的生命政治格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变,至今一些农村仍保留着只有男性才能分到宅基地的传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曾经的生命政治格局才真正开始松散,“计划生育”开始成为一种相对自由的选择。当下的计划生育只能是一种“相对自由”,是因为这种“自由”受到了经济、资本的制约,生育自由度往往与财产的丰厚度成正比,女性由于需要承担生育责任而常在职场中遭遇质疑。从经济自由主义的视角去看,这是极为合理的物竞天择的结果,但这种自由又缺失了对于公平的重视。现代性以其强大的逻辑将个体生命卷入其中,而我们需要对这一逻辑时时叩问,时时反省,才能赋予个体生命以真正的关怀。
萍儿:
这几日看了一部之前一直搁置着没有看的纪录片《生门》。影片讲述了在武汉市一家省级三甲医院内,四个待产妈妈艰难的生育故事。她们有的是处境危险却因家境贫穷迟迟凑不上五万元手术费的农村女性。有的是在手术台上已命悬一线还依旧舍不得同意切除子宫保命的执着母亲。有的是因为不愿因没有儿子而在农村遭到轻蔑与欺凌的三胎妈妈。有的则是因胎儿在腹中有窒息情况,担心孩子发育不健全而放弃挽救新生命的沉默母亲。
影片所试图揭开的是底层女性的生育之因,生育之果,以及生育之痛。
在生育的过程中,影片内呈现的女性大多是失语的,这种失语是说我很难看到她们自己强烈的生育意愿。她们疲惫而粗糙地躺在病床上,眼神黯淡地忍受着肉身持续的痛苦。每一个说出口的想要生育的理由都不是因为“我想要”,而是“不得不”,或者干脆就是沉默地面对镜头。
即便在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妊娠以及分娩之后,孕育出来的生命却仍可能不是百分百的正常与健康。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可能有缺陷的小生命?是当做一颗被优胜劣汰法则判定出局的小肉团将之抛弃,还是敝帚自珍用一生的艰辛去呵护它的成长?影片中的陈双双一家让我们看到了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暴露,情感与责任终究是会在无需付出代价的自私面前消失无踪。而更令人感到恐惧的是,在放弃还是挽救的选择题中,真正孕育它的年轻母亲竟只能孤独地躺在手术室里无言地流泪,而没有任何决定孩子生死的权力。
生育之门,是生门亦是死门。医学发展至今天,女性也依然在因为生育而经历着生死瞬间。大出血,心脏骤停,影片中的几位女性都处于这样的阴影之下,手术台上的鲜血淋漓让人揪心。然而众多女性们即便深知会有种种危险却还是选择了勇敢坚强地跨入生育之门。或许生育之因与生育之果都常常由不得普通人有更多跳出自身困境的选择,但即便深知如此,在看过这部影片后,也还是希望这世上的所有女性,都能将生育的权力、生育的意愿清醒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及早为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要最终沉默地躺在病床上毫无办法地接受命运裁决,不要将自己置于无力自救的险境。这或许是现实层面,我们每个人能为自己做出的最实际的努力。
郭子龙:
有的人很容易就出生在“不合时宜”的节点上,比如我和我邻居的部分小伙伴们。我想我们那个时候的存在貌似就是一些“多余人。从小我生活在北方的那种机关单位的家属院中,整个家属院一共有8户人家。1980年代国家提倡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控制生育人口的数量。可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响应也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当时新的政策。在“只生一个”的适应期内,就有了“我们”这些“意外”降生的二胎宝宝们。对我们大多数的家庭来说,我们的父母虽然知道我们是那个“对的人”,但是我们的出生还是让他们原本就贫寒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吧。起码对我来说,父母的一些调侃就经常响起:“哎呀,要不是你,我和你爸爸的生活应该会轻松很多吧”,“啧啧啧,拼了个二胎一点也不听话,要了命了”,“真的是哟,早知道生个儿子花费这么大,就生一个喽”……当然这些都是调侃和自嘲,我想我给他们带来的欢喜和忧愁也是别的东西无法满足的吧。
不过,在这些调侃背后还是能看到生育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影响,这件事甚至影响到一个家庭所有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品质。在当下的时代,是否生育已经变成一件可以商榷的事情。新时代的男男女女可以选择生儿育女,也可以选择成为丁克一族,甚至可以一辈子孑然一身。生育在不同的年代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当下时代的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给了这一代人更多的可能性。过去的时代夫妻想要娃却处处不敢要娃,当下时代的夫妻不想要娃却总被追着要娃。到底是是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多一个都不行,我摊摊手说:真的太难了。写罢这些,我把我们当年的几个二胎宝宝们单独拉了个群,问了一句:“作为二胎的你们,如今还想要二胎吗?”问完,冷冷的凉风嗖嗖地吹过……
蘑菇仔:
前一段时间,我妈一直在唠叨我姐:“要生二胎的话就赶紧生,趁我还带得动!”有时去我姐家玩碰到姐的婆婆,她也会毫无征兆地和我说一句:“生不生二胎我是没所谓,还是得看你姐自己的意思。”私下里,我姐有时也会表露自己的疑忧:“我也觉得像我们这样有个兄弟姐妹会开心很多,但是要是生二胎的话我肯定就得换工作了。”
如果说以前在计划生育的管控下,很多家庭、尤其是职工家庭在生完一孩后便自觉完成任务,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那么在国家开放生育政策之后,要不要生二胎就又重新成为困扰适育龄女性的世纪难题。
虽然我还没生过娃,但是看着小外甥一天天地长大、很多时候我会想:小家伙每天在家就只能自己和自己玩,好寂寞呀。对于从小便有一个亲姐姐陪着玩、陪着哭、陪着吵架的我来说,这样的童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但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再多一个孩子往往意味着精力的进一步分割,对于很多希望在职场奋斗、渴望拥有个人空间的现代女性来说,无疑是很难接受的。
To give birth or not, it’s a question. 而如何在生育和工作,或者说在家庭和职场中找到平衡,这将是当代女性需要不断摸索的一大难题。
萌萌:
关于生育与女性的身份建构问题,有场“师生辩论”令我印象深刻。我研二时选修了一门文学课,老师是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女性,班上有一名看着与老师年纪相仿的女生。课间,老师来找这名“大龄学生”聊天。八卦的我们得知,她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她现在重回校园读博士。老师羡慕地看着这名女生,感叹道:“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呢,早生孩子就是好啊!年纪大了生孩子遭罪,而且我现在精力都被宝宝分去了,做学问感觉力不从心呐!”而这名女生则使劲摇头道:“我才羡慕您呢!我一直等到孩子上小学脱了手,才又来读书,工作上也受影响。真不如一口气把书读完,感觉人生绕了一圈弯路。”老师问她,为什么三十多岁了,又选择重回校园读书?那名女生说,当她发觉自己的姓名已完全被“XX的妈妈”取代时,忽然感到恐惧,希望能够在母亲这一角色之外,获得更多自我价值的标签。
在互相羡慕的“辩论”中,老师依旧坚持“早生孩子好”,而女博士则呼吁“先发展好自己再生孩子”,让我们这些二十出头、刚刚接触爱情的的女生,听得困惑起来。说来说去,总归是生孩子与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早生、晚生听起来都不是最佳选择,似乎生孩子成了女性自我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看来“五四”时期,女作家们关于进入家庭后如何实现自我的困惑,在当下依然没有被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两会,对于女性的生育问题尤为关注,关于女性的提案已彰显出较大的平等和自由。比如,开放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技术的权利;将妇女产后抑郁诊断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延长男性配偶产假到38天;家务劳动工资化等等。尽管提案的实施任重道远,但却让女性获得身份认同看到了出路。
母亲这个身份,几乎是所有女性的固定标签。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生育权益得到更多的保障,让这个固定标签不再像一块石头,而是同其他所有标签一样,成为女性遵从内心、自由选择的事情。
编辑:圆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小编寄语
读书郎闲笔将推出新栏目“话题”,本栏目的每篇推文将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参与讨论的作者们将对该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起碰撞撞出思维的火花!大家尽情期待吧!
本期文章主要围绕话题“生育之问”。关于生育,这是一个人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我们因此来到这个世上,又成为多数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即使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这个问题早已遍布我们周围,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景和我们日常谈论的旧题。即使是未曾生育的我们,对于这一话题似乎都有言说不完的话,本期话题,作者们借“世界人口日”这一契机,传达出了他们对生育以及与此相勾连的桩桩件件的所思所感。
“话题”栏目其他相关文章:
三·八特辑 | 关于女人(上)
话题 | 关于女人(下)
话题 | 文学“疫”意(上)
话题 | 文学“疫”意(中)
话题 | 文学“疫”意(下)
话题 | 清明纪事(上)
话题 | 清明纪事(下)
话题 | 向夏阅进(上)
话题 |向夏阅进(下)
话题 |青春故事
话题 | 青春故事(续)
话题 | 哎呦妈妈!(上)
话题 | 哎呦妈妈!(下)
话题 | 童言无忌(上)
话题 | 童言无忌(下)
话题 | 毕业生(上)
话题 | 毕业生(下)
话题 | 背影
话题 | 背影(续)
话题 | 生育之问(上)
2018年9月1日“读书郎闲笔”开刊词发布,很快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在此谢谢大家的支持。
茹是说 | 发刊词 · 走笔至此
以后的每周二、四、六晚19:00,西窗剪烛试笔,芭蕉听雨闲读,我们将与您分享文学,体味人生
欢迎关注
话题|生育之问(下)
作为一种生物本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似乎没太多空间可供讨论,它仿佛是某条必经的山堑,大多数人都难以绕道而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