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履的典故?
(履) 足所依也。依疉韵。古曰屦。今曰。古曰。今曰鞵。名之随时不同者也。引伸之训践。如君子所是也。又引伸之训禄。诗福绥之。毛传曰。、禄也。又引伸之训礼。序卦传、诗长发传是也。礼为疉韵。禄为双声。从尸。服者也。从彳夊。夊楚危切。彳夊皆行也。从舟。象形。合四字会意。良止切。按良止、误也。当依篇、韵力几切。十五部。一曰尸声。别一说也。凡之属皆从。
二、履祥的典故?
视履考祥出自《易经’里面《履卦·上九》,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天高地远,人生其中,艰难丛生,困苦迭出,无可回避。处此艰难旅途,智慧的人,应该以内心的和悦柔顺,去应付外界的刚健强劲。刚柔相济,内外相应,天人和谐。如此,方能逢凶化吉,顺畅无忧。
三、需卦典故?
《需卦》是由消息卦《大壮卦》变化而来的,《大壮卦》先变为《需卦》,然後《需卦》再变为《大过卦》。《大壮卦》及其所变之卦的天时在季春之月。季春之月,万物皆生矣。《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大壮卦》变《需卦》时,《大壮》九四上行而得中,遂为《需卦》九五。卦变的经过,就是阳气发泄、出达的经过,卦变的结局,使阳刚者得中正之位,成为至尊。这是天道仁德,提振生气的表现。以促使“句者毕出,萌者迟达”而勿使有“内”者。故《需卦》曰:“需,有孚,光亨、贞吉。”
《需卦》是由《大壮卦》变化而来的,青壮者正处强健体魄的兴旺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因此要注重“饮食”供给,以满足其强健体魄的需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长好身体,强健了体魄,将来才能经得住大风大浪的磨练,故曰“利涉大川”。反映到卦象上,《需卦》上坎下乾,“坎为沟渎”,古时把江、淮、河、汉合称为“四渎”,“四渎”皆大川也,故曰“大川”,“乾为健”。“健”则利涉大川也。《需卦》九五原为《大壮》九四,《大壮》九四在乾体,故其健也。卦变时,《大壮》九四上行得尊位(天位),而为坎体主爻,如涉大川也。健而涉大川,故为其利也。《需卦》九五获尊,位乎天位也,五位(天位)多功,《系辞传》曰:“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故《彖传》释之曰:“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四、和的历史典故?
“和”是中文词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和谐、和平等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格和历史意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关于“和”的历史典故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故是“周公摄政”的故事。据传说,周公是周朝第一位国王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被封为摄政王,辅助年幼的周成王管理民族。周公摄政期间,他创造了司法用语“刑名如可畏”,即应从轻判罚,以示宽宏之仁,并制定一系列其他政治改革和职官制度。在他的领导下,周朝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富裕快乐,全球和平。这个故事中的“和”与和平、和谐密切相关,成为中国文化中“和”的美妙诠释。
除了这些之后,历史上还有不少与“和”相关的典故或故事,如《诗经’里面的“和”、“国誉卫和赵”、“黄真伯养覆舟瓠”等,都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和谐、圆满、和平等美妙概念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是高度崇尚的价格观,被视为一种理想情形和目标,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其中一个。现今,“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提高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庄子履虎尾典故?
典故出自易经:
履:本意指鞋,这里做动词,脚踩之意。履虎尾就是踩老虎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