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赈灾。
苏东坡刚到杭州时就遇到了严重的天然灾害。
年初遭到水灾,早稻无法种下。到了五六月份,晚稻刚刚插下,又遭到了旱灾。连续两季绝收,米价狂涨,百姓缺粮。
苏东坡一面接连向朝廷上奏,希望马上拨出相当数量的粮食,来救济百姓,并且还请求朝廷免去秋税。另一面,苏东坡相信常平仓制度远远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因此他就不断购买谷子来存满粮仓,好来应付荒年。
在半年内,苏东坡给皇太后和朝廷一共上表了七次。由于苏东坡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致在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没有因饥荒而饿死人。
2,办医院。
由于水灾和旱灾的侵袭,百姓饥荒严重,再加上瘟疫的流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自己再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建立了一家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
“安乐坊”专门收纳穷苦病人,给他们施舍药剂、稀粥,并请名医庞安时来坐堂问诊。
苏东坡还另外分设了几许病坊,并经常派遣官员和医生去病坊给病人治病。
3,五水共治。
在吴越时代,沿海曾经筑有一堵长墙,防止海潮进入运河,免得海盐污染城市内的淡水。那道长墙年久失修,已经失效。
杭州城内有两道运河——盐桥河(中河)和茅山河(东河)。它们以南北路线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与钱塘湾的水相混合,因此有很多淤泥,一般每隔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由河床挖出的淤泥就直接堆在岸边那些居民家的门口,叫苦不迭。
更糟糕的是交通情形,那时,一只船要走好几天才能走出城去。
苏东坡确实很有管理才能:让盐桥河通过市区,使海水设法从别处流入茅山河,另外在钱塘江南部修建水闸,海潮高的时候将闸关闭,海潮低的时候再放水,两条运河在城北相会。这样,海潮带来的泥沙就减少了,加上茅山河又在东郊流过了三四里,泥沙当然都已沉淀,而市区的水域也几乎很干净了。随后,苏东坡又在城北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连接,以确保城内运河的水位。
杭州是由江海长期积淀而成,因此除了山泉之外,原地的水又苦又咸,不能饮用。为此,唐朝李泌开凿了钱塘六井,解决了居民饮水难题。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整治过六井。苏东坡通判杭州时,重新整治了六井,并作了《钱塘六井记》一文。
当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时,六井已年久失修。于是,他决定再次整治六井。由于这次治井在工程技术上比上次前进了一大步,而且还新开凿了一口井,因此使向来离井最远的居民也能就近饮用到井水。如今,这六口井只剩下“相国井”一井,在我们杭城的解放路上。
4,西湖成型。
苏东坡在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就已占了百分之二三十。十五年以后,西湖淤塞荒芜的面积已占了一半。
于是,他向哲宗皇帝呈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议,从养鱼、蓄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个方面来指出西湖的重要性。
准奏以后,苏东坡开始动工疏浚西湖。将湖底的淤泥和葑草筑一条跨越西湖南北的长堤(全长2.8公里),这样,既可以去掉淤泥,又能便于交通。接着,苏东坡又在长堤上造了六座桥和九座亭子,并且还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
元佑六年,苏东坡的继任者在堤上题了“苏公堤”碑,后人称为“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