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演讲稿
随笔.演讲稿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刘仁普
备注:这是2017年5月我为我同事写的一篇有关工匠精神的演讲稿,该同事口才好,普通话标准。后来还得了名次,呵呵!今天把它放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演讲主题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今年5月,我们车间组长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由公司制定的“工匠精神”15条。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就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这并非是一个舶来品,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之,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的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既合乎舞乐的节拍,又合乎乐曲的节奏。这个典故比喻只有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才会有如此熟练的技术,做起事来也才会得心应手。对于我们生产车间的一线员工来说,我们迫切需要的恰恰是这种精神。
然而,如何才能将“工匠精神”真正成为我们生产车间“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标杆呢?
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生产一线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仅有“利器”,未必能“善事”,想要“善事”,关键在于使用“利器”的人。我们要想在生产车间把产品做得更好,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物,而是人。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生产员工都应该了解这种精神,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产品理念来提高一线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让我们真正成为善用“利器”的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宣导“工匠精神”来培育生产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呢?
根据这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的“工匠精神”15条,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培育与人相处。比如同事之间见面相互问声好,打打招呼;正确聆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懂得尊重他人;在沟通过程中谈吐清晰,尽量让别人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就会在工作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和谐和充满活力的工作气氛,给人一种轻松自如感。
第二应该培育责任心。一个企业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一个员工更应该拥有一颗较强的责任心。试想,一个一线生产员工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责任心,经过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品质保障,这不仅对自己不利,而且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第三应该培育懂得感恩。一个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了你身体,老师给了你知识,工作给了你舞台,社会给了你经验。一个人应该自觉认识到这些,一个员工更应该具备一颗感恩的心。
第四应该培育时间观念。做事不拖延,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所要做的工作,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第五应该培育对所在的工作环境自觉进行整理、整顿。在工作中,工具摆放有序,操作员工所需工具随时可以找到,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又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第六应该培育专业技能。就如上述所提到的“庖丁解牛”的典故一样,只有熟练掌握了工作技能,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效率才会提高,企业成本才会降低。
当然,工匠精神对培育一线生产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精神方面还有很多很多,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也只是冰山一角,衷心希望“工匠精神”能够润透到我们公司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使我们公司的产品将制造力与创造力凝聚成更强大合力,让我们公司走得更远、更好!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刘仁普
1979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昭通永善莲峰,暂居广东东莞。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青春在歌唱》(合著)、《低处倾诉》、《故乡的名字》三部,作品在《永善文学》《中国诗歌》《大地文学》《边疆文学》《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滇池》《海拔》《昭通文学》《昭通文艺阅评》《东莞文艺》《龙口文学》《北方法制报》《湖南工人报》《西安日报》《昭通日报》等多家杂志,报刊和微刊上发表。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