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的意思
读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赏一树桃花,是云淡风轻的飘逸,是气定神闲的雅致,是耐人寻味的质朴……这些曾以为可以轻松享受的生活,不知不觉中早已变成了不可企及的梦想。为什么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心情越来越烦躁,而幸福感越来越遥远呢?于是在某个时候,不得不思考,人是如何迷失在人群里的呢?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可见宁静致远,以静修身方能达到人生理想状态。
静者,止也。《易经》中有“坤至柔而动以刚,至静而德方”的说法,这阐述的是儒家伦理;孔子说“智者动,仁者静”,讲的是立身处事的规范。从哲学观点看,动静乃相对而言,万事万物都无时不在动,任何一种静止状态都是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与静的辩证法,在各类艺术中都有。书法中的“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绘画中的“方拟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音乐中的“凝绝不通声暂歇”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活中求静是难得的享受,学问中有静是进步的阶梯,因而“静”更应成为生活的目标,所谓“一动不如一静”。民谚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之说,取“老要张狂少要稳”之意。这人之初,学问之始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因为:
静是思想的前提。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帕斯尔卡则明确告诉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你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你死命。但只有你会思考,纵使宇宙毁灭了你,你却仍比致你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你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你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宣言,这是多么自信负责的表述。因此,除了安静地思考,你别无选择。
静是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游乐与纵情欢笑这种轻佻的举止,更不在于颂扬、附和与颐指气使这种廉价的言谈,而在于坚忍和刚毅。换言之,在于由内而外的“静气”。这种静气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从容,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淡定。这种厚重如山的成熟,是不经雕琢与做作的自然流露,是决无卖弄不事张扬与炫耀的道义。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他们之所以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富有智慧的朴素,成熟与成功的本质是平静与朴素。
静是文明的体现。温良恭俭让,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文质彬彬,这些表现良好的修养与气质的词语都涉及“静”的含义,表明静与文明的密切关系,即所谓“秀外慧中”。在公共场所不随波逐流的安静,在喧嚣浮躁氛围中的平静,在尔虞我诈患得患失间的宁静,在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利益面前的冷静,以及那先人后己问心无愧的清静。甚至不言而自威的肃静,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寂静都是道德与文明的不同形式的表现。可见,典雅的风度礼仪绝不是简单的学习效仿,它是与人自身修养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人良好的内在素质、高尚的文化道德修养的表现。
“静”是如此的可贵,我们每个人都应与之为伴。这不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虚无,而是人生的历练和修养。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用“静”来取代内心的空虚与杂乱,你会发现它不是镜花水月般的虚幻。
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负责,安静的氛围就如约而至;只要我们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对他人关爱,平静地感觉就会如影随形,只要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对生命认真,清静的乐趣就会深入骨髓。
其次,要排除杂念,一心向学。人各有异,不能一律,人之内心,各如其面,亦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能静一分钟,收获一分钟的静谧,能静一节课,收获一节课的效益,能静一天,收获一天的惊喜,能静一辈子,一生就是传奇。
第三,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长此以往,静心常在,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不至鼠目寸光,见识短浅。
第四,要不断自省,戒骄戒躁,志存高远,从善如流,见贤思齐,使他律变自律,习惯成修养。
所谓“静以修身”,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是一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纵观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静制动!在静思的过程中,对人生感悟就会更上一层楼。
好书推荐
《立身修养》
主编:常乐
副主编:杨华
责任编辑:杨振岗
定价:25.00
ISBN: 978-7-5423-3555-5
《古代家书精华》
作者:王人恩
定价:24.00元
出版时间: 2011年2月
ISBN编号: 9787542320193